【对话艺术】视觉艺术家刘子夜:3D艺术在虚幻中照见现实屋顶秧田工装

作者: 时间:2018-05-13 15:33:16 阅读:
【对话艺术】视觉艺术家刘子夜:3D艺术在虚幻中照见现实 栏目介绍【对话艺术】是我们最近推出的线上访谈栏目,会约请关于艺术设计相干领域的艺术从业者对艺术、设计相干问题,结合本身经历做1些有趣的回答。希望和大家1起踏入1场艺术之旅,发现更多美好之物。第3期佳宾刘子夜知乎:midnight视觉艺术家3D艺术将虚拟带入现实,把历史复刻成现在,科技与美感的结合,是属于这个时期的奇妙又美好的艺术表达。对3D的艺术之美,在视觉艺术家刘子夜的作品「Themes & Variations」中得到了完善的显现。初看影片,感觉的确是我印象中草间弥生和艾未未的作品,随着层层递进直至尾声,无穷、变化、极致和奇妙的平衡,我蓝挺工作服价格又感到这是1件完全崭新的艺术作品呀!就像

栏目介绍


【对话艺术】是我们最近推出的线上访谈栏目,会约请关于艺术设计相干领域的艺术从业者对艺术、设计相干问题,结合本身经历做1些有趣的回答。希望和大家1起踏入1场艺术之旅,发现更多美好之物。


第3期佳宾

刘子夜

知乎:midnight

视觉艺术家


3D艺术将虚拟带入现实,把历史复刻成现在,科技与美感的结合,是属于这个时期的奇妙又美好的艺术表达。


对3D的艺术之美,在视觉艺术家刘子夜的作品「Themes & Variations」中得到了完善的显现。



初看影片,感觉的确是我印象中草间弥生和艾未未的作品,随着层层递进直至尾声,无穷、变化、极致和奇妙的平衡,我又感到这是1件完全崭新的艺术作品呀!就像他的描写:「我试图在影片中再现置身于艺术品眼前时独有的庄严感,并食品车间工作服专业定制
努力模糊虚幻与现实的边界。这类逃离现实转入冥想,又在冥想中照见现实的经历,是所有伟大的艺术共共享有的美好本质。」


这段话出自刘子夜发表在《布林客BLINK》的文章:原创|Themes & Variations,是他对「Themes & Variations」创作灵感、理念和进程的诠释,非常值得去好好品读。



当我问及他对自己的定位时,他说算「半个艺术家」,继而他又解释道:说「半个艺术家」,是自认为离狭义的「艺术家」(即艺术名家/大师)还很遥远,但广义的「艺术家」(学习艺术并以艺术为职业的人)这个称号自己是实至名归的。


那末接下来,我们就1起走入他的艺术世界聆听学习吧!


Q&A | 最美有物 €€€€ 刘子夜


关于艺术经历


Q:你是不是用 3D 艺术去做过1些浪漫的事情?


A:有趣的问题。或许谈不上「浪漫」吧,但我1直在用 3D 重建我小时候住过的各种地方。比如很多老房子、老街道,都被拆了。还有我的小学,也被撤除改建成别的建筑了。


人生中许多原始的记忆,实际上是和空间紧密联系在1起的,而这些空间很惋惜不能逾越时间的鸿沟。如果能用 3D 画面把这些记忆中的空间再现出来,应当是很有趣(说不定也很浪漫)的1件事情。


Q:3D 艺术应用到孩子的教育中,是不是会更有趣生动呢?


A:其实吧,我不太愿意让小孩子过早接触数字世界的2手感官刺激。


比如说 iPad 屏幕显现的画面,虽然绚丽多彩,但这只是发光2极管对电信号做出的反应,是软件对自然世界的运动做出的模仿。这与大自然蓝天绿草的色彩相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官体验。


再比如 VR 眼镜表现出的空间感,本质上是屏幕显示装备利用人眼视差酿成的纵深错觉,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空间感的仿像,这其实不是真实存在的空间感。


上述这些感官体验是数字时期独有的2手产物,这些感官刺激的程度都很强烈,获得本钱也很低。只需打开互联网,无数图片、视频和音乐就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我们身旁。有时候这类视听刺激试图去模仿并替换其它感官的刺激,比如 3D 游戏,比如 VR。长时间适应这类刺激的人,感官阈值会被提得太高,对现实世界里的1草1木就反而觉得乏味了。


还是从最本质的体验开始吧。虽然 3D 艺术的空间和动态表现力还是难以替换的,对小孩子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但用在小孩子的教育上,我还是持守旧的态度。


Q:现在愈来愈多的油画以3D的情势(比如梵高的油画)进入大家的视野,你觉得和去看馆藏原作有甚么不1样的意义?


A:我记得,之前的音像店里,常常见到古筝琵琶2胡改编的莫扎特经典名曲 CD,或是葫芦丝吹出来的舒伯特。


这就让我想起了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或是 3D 立体的梵高星空。


艺术作品依附于媒介,但也能够脱离媒介产生新的话题。这没甚么对错之分,只有生命力长短的区分。有条件的话,还是看原作吧。或,看印刷质量讲求的画册,也是个不错的途径。


我认为在观看原作时,除「观看」这1行动本身,还有另外一层与作者「交换」的意义,这是复制品很难替换的。另外,在1部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对「美」的认识和感受都不太重视,这或许正是由于缺少了来自艺术作品的直接交换吧。


Q:对现在出现的1种人把自己不懂的艺术尽可能简化并用粗鄙的语言随便贴标签的这类行动,你有这么看法吗?

梦见穿新工作服抗议

A:我想,1直都存在这类现象吧。1个时期的基础人群的审美水平,总要比当代艺术滞后几10乃至几百年,这挺正常的。


现在人们容易接受的「印象派」1词,当年可是离经叛道的1小撮艺术家被嘲笑的称呼。站在艺术史的角度看,思想和观念滞后的人,给先锋确当代艺术贴标签,简化乃至矮化当代艺术的价值,仿佛不算甚么新鲜事。


不过,依托这类思想和学识的滞后,出书赚钱,加深误解,这就不太正常了。


Q:看到你在自己知乎专栏上发表了很多随笔,你觉得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有甚么不1样的感觉?


A:都是瞎写,谈不上创作。(笑)

文字表达和视觉表达1样,需要长时间不断的训练。我缺少文字写作的基础,写着玩,就图个开心,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


关于 3D 艺术


Q:我们国内观众对3D的印象很多停留在《变形金刚》、《复仇者同盟》这些电影的3D殊效中,很少人关注3D技术的艺术性表现,你能否从艺术方向跟我聊聊呢?


A:在工业化程度如此高的好莱坞电影里,3D 殊效就像工厂里的1条装配流水线:原材料送进来,成品送出去。几10年的行业发展,让这类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镜头画面有了相当高的质量保障。


3D 殊效也早就和摄影、美术、灯光、录音、服装、道具、化装1样并列在电影拍摄工序里,成了不可或缺的环节之1了。


或许越是这样好莱坞模式的电影生产方法,越容易弱化某个具体环节对电影整体价值的影响力。我们看到的大片都是各个环节相互合作的结果。


固然,也有特例,比如前几年的那部《地心引力》,如果不是 3D 殊效出神入化的艺术表现力,很难想象仅靠传统的摄影和置景思路,要如何表现这部影片想要转达的独特体验。


即便是在《地心引力》里,3D 殊效的艺术表现力(不单单是技术手段哦)也要和传统电影语言(摄影)融为1体,终究还是要为剧本服务。

这确切是1种趋势,没法否认,未来这样的电影还会更多。


《地心引力》剧照


Q:为何国内目前有很多大投资的殊效电影,在美术画面和殊效表达上还是和5毛钱殊效1样?


A:电影殊效的制作,实际上是个不断「迭代」的进程。

1个殊效镜头,不但要符合光学原理(光,影,反射,折射等),也要符合物理学原理(重力,速度,磨擦,反弹,燃烧的色温,烟雾的密度等),也要符合剧情逻辑(公道,适合)。


对画面里出现的每个殊效元素进行不断分析和调剂,就是1次迭代。迭代次数越多,终究画面效果越接近「照相写实」。


举个例子。

做1个 CG 怪兽,要有毛发、皮肤、肌肉,这些元素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会反应出不同的光影和色彩变化。最基础的殊效,是斟酌并制作出晴天光线下毛发和皮肤对光的反应,这是1次迭代;做出夜晚傍晚的情况,这是又1次迭代;做出雨天毛发被打湿的情况,这是又1次迭代;做出干净的毛发和龌龊的毛发,这是又1次迭代;做出怪兽跑动时与地面的交互,比如尘土飞扬,泥土凹陷构成脚印,这是又1次迭代;做出怪兽与真人演员互动时的交互,比如光线影响,比如真人演员碰到 CG 怪兽时的毛发拨动,这是又1次迭代……


如此下去,其实要斟酌的内容相当多,终究成品是1个可以适应几近所有拍摄需求的 CG 角色,这样的殊效,看起来固然真实,并且精致了。当迭代次数到达足足数量级了,终究画面效果就是高质量的。


而有些电影,连第1次迭代都没做完。至于终究效果嘛,大家都懂的。


Q:在目前的电影中,您觉得利用3D技术的艺术性表现比较优秀的是哪1部?


A:几年前看过的「The Tree of Life」,中文名译作《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片断


影片里有1段诗化的段落,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了宇宙和生命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1段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入,由于如此长度的世间万物历史,被非常美丽的 3D 殊效画面诠释得刚恰好,丝毫没有殊效大片那种过度的甜腻感,导演对视觉的掌控恰到好处,


这算是 3D 艺术和电影美术、摄影、剧本相互影响下,1种很独特的视觉风格吧。


Q:目前国内对CG方面感兴趣的年轻人愈来愈多,作为这个行业的先辈对刚刚接触或想要从事这方面的新人,有甚么建议吗?


A:嗯,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认为有两种 CG 。前1种 CG 是属于技术专家的,只是这个技术专家恰好懂1点艺术和设计;后1种 CG 是属于艺术家的,只是这个艺术家恰好懂1点软件和技术。


上面这句话听起来或许有些拗口。但其实 CG 领域里的「技术」和「艺术」这二者真的很难完善平衡,这或许已成了陈词滥调的话题了。


我见过很多新入行的 CG 爱好者或从业者,他们喜欢只泡在软件里,脱离生活,平空做出各种酷炫的画面效果,但由于没有掌握1些基础的设计原则,也缺少对生活的视察,这些画面的构图、配色、情势感和内容都严重脱节。也有很多新人,还没来得及了解手上的创作工具,就匆匆急于自我表达,这样就容易由于缺少对工具性能的认识,让工具限制了自己的创作。


说到这个,CG 实际上是1种很自由的创作工具。任何创作工具,都有「可为」和「不可为」的两面,前者是工具的可能性,后者是工具的局限性。对创作来讲,不管是向内深入还是向外突破,了解手上的创作工具,保持随时进步的审美眼光,坚持这样做,肯定不会错的。眼光和意识,是应当1直走在工具前面的。


视觉艺术家刘子夜个人网站

www.ziyeliu.com



【对话艺术】往期访谈入口

【对话艺术】《布林客BLINK》主编苏也:艺术需要的是独立思考者


【对话艺术】珠宝定制品牌「Yiming Yao」 开创人姚1移动工作服要求
鸣:技趣化1,致精而鸣



「最美有物」第351篇推送

图片均来自 @midnightliu in Instagram

及 Google